張文進 杜倩 姜婷婷
摘要:隨著市場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建設自貿區成為發展經濟的大趨勢,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創造新的核心競爭力。針對各地自貿區企業發展現狀,通過對馬克思自由貿易思想、流通理論、制度創新等思想的研究,并進一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將制度層面與經濟層面深度結合,重點分析制度建設對自貿區企業供應鏈布局優化、績效提升的創新策略路徑,助力建設高質量自貿區,形成服務于國家戰略、在全國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
一、引言
當今國際形勢下,讓自由貿易區戰略在我國落地生根,對于推進區域經濟融入全球供應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企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往學者們多從西方經濟學理論考察自貿區建設問題,本文引入政治經濟學要素對自貿區體現的社會經濟問題從更深層次進行探析,合理劃分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為自貿區經濟發展注入政治制度要素,發揮市場、政府的協調聯動作用。
(一)研究背景
自貿區建設不僅是與世界各區域經濟進行更高層次貿易的重要支點,作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高地,更是以新的制度創新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及供應鏈全球化水平的戰略選擇。我國在自貿區建設方面始終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而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事實上是貿易轉型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實現路徑?;诖?,本文提出推進自貿區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自貿區制度創新研究,首先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流通理論分析了當前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機遇與挑戰;其后通過馬克思所提倡的制度創新思想討論制度對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機制及程度,指出自貿區現有制度對推動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不足之處;最后結合馬克思的自由貿易思想,從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出發,創新自貿區制度的路徑,并提出推動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自貿區制度創新策略。
(二)研究意義
由于各自貿區的制度設計仍在不斷完善,因此自貿區與全球供應鏈的系統性研究較少。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物流方面,由于我國物流企業國際競爭力整體不高,需要從物流基礎設施、綜合運輸體系、公共服務等方面推動企業全球供應鏈(丁俊發,2014;何黎明,2015)。二是結合特定自貿區。以廣東自貿區為例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對全球供應鏈的促進作用(曾卓琪等,2019);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分析上海成為全球供應鏈體系樞紐的四大優勢(滕云浩等,2014)、政府職能轉變(于立新等,2015)以及跨境物流和金融(楊鵬強,2016)對供應鏈的影響等。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為出發點,圍繞山東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聚焦對標國際貿易新規則、制度系統化設計、不同主體協同創新等創新性闡明自貿區制度設計路徑及自貿區制度創新策略,使自貿區制度創新不僅能夠積極響應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內在訴求,而且也緊密貼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同時也能夠促進山東省有效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貿易摩擦,以及構建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經濟持續內生發展動力,從而擺脫經濟高質量發展困境,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本文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本文借助了山東各企業的比較優勢并結合馬克思主義自由貿易思想進行研究;二是改變以往的分離式研究,從系統論出發,進而降低制度設計的碎片化;三是積極響應了四新經濟制度的創新路徑,較多地結合了馬克思制度創新要素。
二、自貿區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現狀分析
馬克思主義流通理論認為,貨幣購買了生產要素經過生產進行了價值增值,最終實現向貨幣的轉化必須到商品流通領域中去。自貿區的建設就是使不同國家的商品、生產要素實現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在流通環節中,應充分發揮自貿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企業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發展現代化供應鏈體系,不斷強化流通領域的聯動作用。近年來,各地自貿區持續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體系將為企業帶來不可預估的收益。積極走出去與來自全球不同的供應鏈相結合,組成的供應鏈體系能夠更加有效地解決在對外貿易中出現的全球地區差異性、消費者需求多樣性、供應商多源性等一系列問題。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但在此過程中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復雜的全球供應鏈需要跨國整合,多方融合的供應鏈體系可能并不適合彼此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分銷網絡、分銷物流以及互不相通的信息交流現象,導致較長的產銷周期、較高的庫存成本和較低的消費滿意度。面對全球供應鏈的復雜現狀以及當前企業和自貿區的發展現狀,要求加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以推進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
三、自貿區制度對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機制
市場參與經濟活動的作用受政治活動的影響,中國經濟社會要實行市場化改革最終離不開政府職能的發揮。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是一場革命”,這更是一場對體制機制的革命。自貿區的建設和未來的發展已經無法從單一的經濟或者政治因素考慮,而應該從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全面探究,企業融入供應鏈的經濟關系依托于其后的政治制度因素,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行政管理體制、促進市場化改革。
(一)自貿區建設的制度性創新
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通過在國際市場進行商品的流通消費而連接在一起的動態過程。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從本質上講就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斷發展的結果。自由問題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馬克思認為沒有不受限制的自由,因此在自貿區的建設中應在制度設計中理性運用自由。
1. 負面清單
負面清單限制的放寬可以增加國外企業在國內投資的自由度、擴大投資領域、降低了國內市場的投資準入門檻,進而能夠使企業更快地適應國際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制度的創新是基于制度設計主體對現存問題的反思,從而對當下存在方式進行規范性的創造和改變。負面清單制度的不斷完善,可以做到簡政放權,加快新政審批速度,有利于減少企業在供應鏈中的運營成本,以致吸引更多的企業在山東省集聚,便于企業在全球調撥貨物,優化全球供應鏈的物流,提升我省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4B997900-4459-4218-980D-CB71660E5BA4
2. 金融改革創新
自貿區的設立更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借力自貿區的金融改革創新,加大力度引入國際資本以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與此同時,自貿區內金融發展處于相對寬松的環境下,產業供應鏈的融資問題更易得到解決,企業能夠較快地尋求到適合自身的金融產品以投入發展。除了進駐企業擁有較好的融資優惠之外,實現人民幣雙向資金流動是最大的創新點。在自貿區帶來政策優惠的背景下,依靠自貿區將境內外的賬戶連接起來,設立自由貿易賬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人民幣在境內境外的雙向流動。這不僅擴大了企業供應鏈的融資渠道,也提升了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3. 稅收改革創新
在稅收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對企業當期無法抵扣的“進項增值稅”先進行提前退還的處理,即“留抵退稅”。目前許多投資企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其進項增值稅大于其銷項增值稅,從而形成了稅額留抵,便造成了資金流動的困難。而“留抵退稅”政策的實施讓公司相比以前辦事效率提升了一大步。對于產量較小的企業來說,在其實現產業化的階段中,退稅手續的簡潔對于企業的建設和產品研發來說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自貿區對供應鏈提升的發展制度上,弱化政府作用,放大市場的影響,政府由行政主導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優化經濟要素與政治要素的組合。
4. 投資、貿易便利化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給予外商“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政策優惠,推行“不列入即開放”的原則。這樣一來,外商便可提高了投資的可預見性,從而引入大量的外商企業,能夠促進自貿區區域內的產業鏈完善,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傳導機制發揮聯動作用以加快企業更加平穩地融入全球供應鏈。從貿易角度來看,我國自貿區對海關監管、貨物進出口審批程序進行了優化和完善,部分地區預計實現區域通關一體化。程序的優化直接降低了企業生產和倉儲的費用成本,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推動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以更好地優化全球資源配置。綜上所述,無論是投資的便利化還是貿易的便利化,都能夠為自貿區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輸出環境,從而提高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積極性。
5. 營商環境改善
“發揮好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更好地發揮好政府的作用”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秉持的原則。為了維護好自由貿易試驗區良好的市場秩序,政府在自貿區制度創新過程中不斷推進職能轉變、加快打造服務型政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準入審批的效率和服務質量,有效完善了監管程序進而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企業在自貿區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自貿區,同時也能夠加快推進企業與國際接軌,融入全球供應鏈。政府的審批職能在不斷弱化的同時,監管職能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加強。無論是事中還是事后都擁有了較為完善的監管模式,從而形成了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最終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自貿區的運行效率。
(二)現有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
盡管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極少呈現關于“制度”的思想,但是縱觀馬克思的整個理論批判歷程,其思想體系的形成充分表現在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上,并將“制度”因素引入自己的經濟研究領域。制度的創新是自貿區建設的根本保障,企業生產中各要素的組合也離不開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作為上層建筑也應積極適應經濟基礎,為推動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
1. 自貿區制度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的應對不足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格局進行了大調整大變革,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眾多原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和貿易管理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加之部分主導的發達國家對于國際貿易規則的訴求方向呈現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現象,從而導致全球經濟主體對國際貿易規則提出整改以實現經濟貿易的均衡發展。企業若無法較熟練地掌握國際貿易規則便難以融入全球供應鏈。反觀當前中國自貿區的現有制度,難以精準地迎合國際貿易規則的變化,這就造成了國內企業的貿易行為符合區內規則而無法遵循國際貿易規則,進而導致企業不能夠很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
2. 自貿區存在制度供給的缺位、錯位和失靈現象
目前,自貿區主要承載區多集中在海關監管區域以外,這就致使多數創新制度無法進行良好的覆蓋,存在部分缺位。與此同時,各類享惠主體準入門檻較高,再者政府認定程序較為繁瑣、周期長,這就極易導致企業在需求期錯失政府的政策紅利,出現制度供給的錯位。除了上述時間上的錯位,在空間上也存在明顯的銜接不暢現象。自貿區、綜保區等特殊監管區內進出口享有的政策條件更為寬松、創新力度更為強,造成區內、區外制度供給失衡,不利于供應鏈的合理布局和平穩發展。盡管自貿區一直以來均處于政策高地的位置,但充足的制度供給也并未完全到達理想的效果,在自貿區運行過程中也一度出現制度失靈現象。部分制度準入門檻較高難以恰當合理地使用,最終近乎失效閑置;更存在因非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等導致部分制度的落實與初心相悖的現象。
3. 自貿區對創新要素的引進激勵機制尚待完善
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政治制度的革新也離不開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因此對自貿區制度的研究首先應把關注點落腳在生產力方面,方才能夠對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上的上層建筑進行深度剖析。為促進自貿區的發展、推動企業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供應鏈,對創新要素的引進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而人力資源一直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現階段加快人才引進是自貿區發展的首要任務。然而,推動各類人才發揮其最大的潛能必須建立相應的引進激勵機制。
(三)自貿區制度創新的路徑分析
制度創新就是作為主體的自貿區基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問題進行規范性、制度性的改造,更好地滿足當前企業發展的需要。馬克思認為,科技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制度創新則是科技得以變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保障。在自貿區的建設中要充分發揮科技與制度的協調聯動作用,整合要素協同發展。4B997900-4459-4218-980D-CB71660E5BA4
1. 進一步完善制度供給,推動制度供給向縱深發展
加強制度供給精準性。無論是制度實施前還是制度實施中,都應結合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和完善,精準對標當地實情。與此同時,還應適當降低準入門檻,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同時還要注重制度供給的均衡。在對特殊監管區進行試點后應盡快推廣至區外,共同助力區內區外的協同發展,從而能夠更大力度地推動山東省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制度的制定還要將有效性納入考慮范圍內。制度難以與當地實情相符合,或者某項制度的使用門檻過高不適合于大部分企業則會造成制度的無效。因此在制度制定前期應充分考慮制度是否可行。最后還需進一步優化制度實施環境,降低制度性成本。政府應簡政放權,優化認定程序,使企業在對外貿易過程中能夠更加便利化,減少因制度、程序煩瑣而帶來的成本。
2. 構建自貿試驗區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框架
在投資方面,通過工商登記改革和負面清單管理為主導的制度創新,放寬企業的準入門檻,降低企業的投資成本。隨著大量制造企業、服務企業的落戶,不僅能推動物流業的發展,而且會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產品供應鏈,而且跨國公司進駐,不僅會帶來與自貿區貿易銜接的物流,而且會帶來與產品研發設計、售后服務、銷售結算相關的完整產業鏈,并隨之產生大量資金流動和信息交互,更深一步促成全球供應鏈要素的積聚。通過創新自貿試驗區新型通關模式,降低非關稅性壁壘,提高貿易產品通關過檢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自貿區對于融入全球供應鏈貿易的運營效率。
3. 創新金融市場制度改革
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利率市場化的探索,并吸引各類金融機構落戶,金融機構的進駐將會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通過便利的資金結算使投資與貿易更加快捷高效,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全球供應鏈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更為便捷和暢通的渠道;也將會促進全球供應鏈管理與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球供應鏈管理與金融服務的轉型升級,催生全球供應鏈管理的高端服務業態如全球供應鏈金融、產業鏈融資創新發展,加快山東省全球供應鏈管理在轉型中實現跨越。
參考文獻:
[1]林嘯.馬克思的自由貿易思想探索[D].上海:東華大學,2016.
[2]劉巍.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發展思想及其價值[J].理論觀察,2022(01):47-49.
[3]曾卓琪,張良衛,馬少冰.廣東自貿區的國際供應鏈及其協同對策[J].物流技術,2019,38(04):83-88.
[4]滕云浩,瞿群臻.自貿區背景下以上海為樞紐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發展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36(08):4-7.
[5]楊鵬強.自貿區背景下的跨境供應鏈探析[J].時代經貿,2016(31):37-41.
[6]丁俊發.構建供應鏈模式下的經濟命運共同體[J].供應鏈管理,2020,1(01):11-17.
[7]于立新,柯建飛,王東方.上海自貿區政府職能轉變對供應鏈提升作用研究[J].國際貿易,2015(07):18-24+35.
(作者單位:張文進,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倩、姜婷婷,魯東大學商學院)4B997900-4459-4218-980D-CB71660E5B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