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墨涵
2022年5月15日是天問一號著陸火星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收獲頗豐,2022年5月5日,我國成功發射吉林一號寬幅01C衛星。4月2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京完成開艙。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在航天領域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未來,我國航天事業將探索更加遼闊的“星辰大?!?,讓我們一同展望美好的到來。
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彼時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第五個有能力制造并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此次飛行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并考核了運載火箭的性能以及可靠性。此次飛行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次重要飛行,是中國航天史的重要里程碑。同年11月21日,神舟一號返回。而后,我國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也先后成功發射。
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艘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升空,神舟五號載著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天宮一號是中國發射的一個太空空間實驗室。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升空,并完成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此次交會對接試驗,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而后發射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都與天宮一號協同完成對接任務。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布的第二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首個具有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空間實驗室。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這艘飛船搭乘了兩名航天員來與天宮二號對接,并且執行在太空中進行長期實驗的任務。
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象征著古人對未知星空的向往。在現代,嫦娥這個名字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版隙鸸こ獭奔词俏覈奶皆鹿こ?,探索月球對我國來說有著重大意義,隨著人造地球衛星以及航天工程的進行和發展,探索月球的工程也逐步展開。2007年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完成了我國首次繞月探測行動,這次探測活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搭乘了多種科學探測儀器的嫦娥一號對月球周圍進行了探測,隨后于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成功撞擊月球。
在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后,我國沒有停止探索月球的步伐。2010年10月,嫦娥二號人造繞月衛星成功發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直到現在,嫦娥三號部分負載仍在有效運行之中。探月工程是逐步開展的,此前的探月工程為嫦娥四號的發射和探索工作積攢了足夠多的理論以及實踐經驗。滿載著期待,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搭載著玉兔二號的月球發射車。在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等步驟后,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著陸,并卸載玉兔二號月球車。就我國取得的這一壯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祝賀:“嫦娥四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國探月的第一行足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p>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已經完成了三期工程,接下來將啟動第四期探月工程。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于“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啟動一批新的重大航天工程,其中包括第四期探月工程。根據預想計劃,我國的月球探測將進入無人區,此后發射的探測器將在月球無人區采樣。未來我國還將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在月球進一步采集相關樣本。未來還可能在月球建立科研站基本型。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與張曉光在太空中為全國學生進行太空授課,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了我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探索宇宙的魅力。這樣一節特殊的課程讓許多學生印象深刻,在失重的情況下。三位宇航員向學生們講解了物理學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的相關知識,同時還向同學們介紹了如何制造水球。
時隔8年,王亞平再次進入太空,于神舟十三號飛船上為我國學生講解知識,進行“天宮授課”,為全國的學生們科普太空中的奧妙。
在第二堂“天宮授課”中,陪同航天員一同授課的航天員翟志剛對同學們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同學們,未來屬于你們!”對這些終將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學生來說,“太空授課”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一堂在太空中講授的科普課,也是驅使他們茁壯成長,成為祖國棟梁的一堂課。
觀看“天宮授課”的學生也許還回味在太空課堂的魅力之中,而8年前觀看那堂課的學生如今有些已經成為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分子?!度嗣袢請蟆穲蟮?,2000年出生的官燦輝如今是一名航天搜救員。據了解,正是2013年,王亞平于天宮一號中的授課,讓他對航天產生了好奇,并萌生了當科學家的想法。5年后,他加入了航天隊伍,成為一名航天搜救員。巧合的是,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返回,迎接王亞平的工作人員中就有這名曾經觀看她“天宮授課”的學生。相信在未來,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將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一名航天人。
2022年4月4日,人民網報道,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赝麃頃r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每一步都堅實而有力。
如今,我國航天事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不代表著結束,中國航天的高度還在不斷刷新之中。在浩瀚的太空中,仍有空間等待著我們研究和探索。同時通過掌握的技術,我國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為社會創新提供了強大激勵。在未來,我國的航天成績還將繼續書寫,航天工作者也將繼續貢獻中國力量。